以後紀錄室裡會有大家比賽的一些數據,大家可以了解一下這些數據的定義方式,同時也了解這此數值背後所代表的含意。
攻擊數據定義
1. 場次:實際上場的場次數,只要有上場都算。
2. 打席-TPA(Total Plate Appearances):只要站上打擊區,就計算一個打席。
3. 打數-AB(At Bats):打席 - 四死球 - 犧牲飛球 - 妨礙打擊。
4. 得分:打者上壘後跑回本壘就算1分。
5. 打點-RBI(Runs Batted In):打者擊出球後,只要不是雙殺打(GDP)以及失誤(ERROR),壘上跑者回來得分均算打點。
6. 安打-H(Hits):打者擊出球後,非守備方之失誤或守備方選擇而安全上壘者,均計安打。
7. 一安-1B(1 Bat):僅上到一壘之安打。
8. 二安-2B(2 Bats):僅上到二壘之安打。
9. 三安-3B(3 Bats):僅上到三壘之安打。
10. 全壘-HR(Home Runs):這就不用講了。
11. 雙殺- GDP(Ground into Double Plays):擊出球時造成壘上跑者跟打者本身出局者為雙殺打。
12. 四壞- BB(Bases on Balls):四壞球及故意四壞。
13. 三振- SO(Strikeouts):打者累積滿3好球時即被三振。
14. 犧牲- SF(Sacrifice Flies):高飛犧牲打。
15. 打擊率- AVG(Batting Average):AVG = H / AB,也就是安打數 / 打數。打擊率是棒球運動中,評量打擊手成績的重要指標。一般而言,職棒選手的打擊率在0.280以上,被認為是一個稱職的打者,0.300以上,則是一個優秀的打者,而打擊率0.400以上,則被認為是一名偉大的打者。
16. 上壘率- OBP(On-base Percentage):OBP = (H + BB) / (AB + BB + SF),也就是(安打 + 四壞) / (打數 + 四壞 + 犧牲)。上壘率,是現代棒球最重要的數據之一,代表一個球員能夠上壘而不是出局的能力。
17. 長打率- SLG(Slugging Percentage):SLG = TB / AB,也就是壘打數 / 打數。打者每個打席所能推進的壘包數。
18. 壘打數- TB(Total Bases):壘打數 = 一壘安打 × 1 + 二壘安打 × 2 + 三壘安打 × 3 + 全壘打 × 4。壘打數就是一名球員靠自己的打擊能力所佔有的壘數。
19. 攻擊指數- OPS(On-base Plus Slugging Percentage):OPS = OBP + SLG,也就是上壘率 + 長打率。此為評定打者攻擊方面的最簡單數值之一。通常在0.8以上就表示該選手擁有不錯的攻擊能力。0.9以上就屬於頂級的打者,2004年大聯盟也不過28人。
文章參考來源:野橋部落:攻擊數據-名詞定義中文化